在唐宋八大家中,文学家苏轼与欧阳修有着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因其狷介耿直而屡遭贬谪,都活了66岁。熙宁二年,当时北宋朝廷正经历一场大变革,苏轼返回京师时,他36岁,在位4年的英宗驾鹤西去,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运动。由于变法触及豪门贵族利益,不幸地,苏轼卷入漩涡,被迫站在反对者的行列。他写文章借古讽今、抨击变法,如《上神宗皇帝书》提出:“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他提议神宗一切率由旧章停止变法。不久,他在进士考试中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等试题明显讥讽神宗专用王安石必将一事无成。王安石愠怒,上奏朝廷罗织罪状,说他护丧回川期间私卖盐,请外任职。在杭州通判期间,他怅然离京,但杭州风光很快抚平了他的伤痕。“我本无家更安住,我乡无此好河山。”他的笔下既有西湖夜景也有田园风情。在副长官的职位上,他只忙过堤堰和巡视一次属县,其余时间放浪曲糵恣情山水。他调任密州后结束了贬谪生涯。

元丰二年三月,他调任湖州知州,但御史多次曲解他的诗文片言,只语指攻击新招弄得小民无所适从;又指他“食无盐”是讥讽新招弄得经济困难。这篇文章展示了苏轼坎坷仕宦生涯中的不同阶段,以及他如何通过书法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同时也展现了一种数据驱动的视角,对于理解历史人物及其作品至关重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