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与欧阳修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样因狷介耿直而屡遭贬谪,并且都活了66岁。熙宁二年(1069年),当苏轼护父丧回川时,他返回京师,这正是朝廷大变革的关键时期。
原皇帝英宗突然驾鹤西去,继位的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然而,这场变法触动了豪门贵族的利益,不幸的是,苏轼也卷入了这场漩涡。他站在了反对者的行列中,并写下一系列文章借古讽今、抨击变法。在《上神宗皇帝书》中,他提出:“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他希望神宗停止新政策,让一切按旧章办。
不久,在进士考试时,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而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等试题表达出了对神宗专用王安石必将一事无成的看法。这让王安石极为愠怒,他指使御史谢景温罗织苏轼“罪状”上奏朝廷,说他在护丧回川期间于船上捎卖私盐。但实际上,这只是为了弥补丧葬费用的少许香料,无违犯律条的事实。
面对无法立足于朝廷的情况,苏轼请求外任,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即杭州副行政长官。在杭州期间,他感受到了自然美景带来的慰藉,“我本无家更安住,有故乡无此好河山。”他的笔下绘制出西湖夜景和田园风情,也展现出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恣意放浪和追求自我的态度。
随后,他又被调任密州知州,再次结束了一段贬谪生涯。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又调任湖州知州,但即便是在这样繁忙的情形下,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文艺追求,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感悟,如“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这些作品虽然曲解其意,却仍能体现出他的才华和智慧。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的生活是多么复杂,每一步都受到政治环境、社会舆论以及个人的选择与行动相互影响。而这些经历,也成就了一代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部丰富的人生史,更是一套充满哲理与韵味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