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薪水和退休津贴名义,巧妙地将海关价值高达40万英镑的白银汇回英国。他的亲属们则另外提取了大约10万英镑的巨款。据另一种估计,赫德及其家人共计从海关中骗取了75万英镑,折合成500万两白银,这一数字令人震惊。在某些人看来,他们为清廷征收的税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胡新民,原题:晚清海关的特色

近年来,不少媒体报道称“英国人赫德主持的中国海关是晚清唯一清廉的衙门”,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罗伯特·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五十余年。他曾坦言:“晚清的中国海关是一个半殖民性质、‘非正常机构’。”它是一家隶属于中国政府,但由外国人——尤其是来自对华贸易最丰厚国家的人——控制的一种特殊机构。当时,由于英国货物对华倾销最多,因此在西方列强控制下的107年里,有100年是由英国人担任总税务司。第二任总税务司正是来自英国的大赫德,从1861到1908年的近半个世纪,他实际掌握着中国海关管理权。在他执掌期间,一系列与常规不符的事情发生了。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在总税务司任内,大赫德确实有所作为。他引入了一套西方管理制度,并推动了洋务运动,为我国新兴工业和科技传播做出了贡献。其中,他促进了行政统一、打开国门开拓外交、改革教育倡办新学、建设港务及兴办邮政等举措都体现出他的西方先进管理理念。这包括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体现在具体业务环节,如申报监管和征税统计等规范操作规程和方法上。此外,他还实施了一种被称为“密报考核”的制度,每逢岁终各级官员需撰写“密报”以评定下属升降调动,这如同现代社会中的绩效考核系统。但这种制度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

然而,即便这样看似能够维护清廉的地方,也为什么会走向穷途末路?答案在于特殊独立王国的地位所在。

鸦片战争前后的海关原本由地方军事长官管辖,但随着战争后清朝不得不割地赔款,其无法按时偿还赔款,对此为了避免信用损失而决定引入外国人才(主要来自战胜国家)。当时大臣文祥就说:“如果没有外国人的帮忙,如果不能把这些机构置于一个划一制度之下,他们将无法处理赔款问题。”

因此,便剥夺了监督权,将所有高级职位递补给推荐者,即那些拿到赔款国家的人才。而因为英国利益最大,所以第一任总税务司李泰国乃至第二任大赫德都是他们的人选。由于这样的安排,“每一个国家利益都得到了充分保证”。因此,该组织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王国,与国内任何中央或地方部门无需过问,只需要与总理衙门(相当于今之外交部)保持联系即可。这使得这个组织成了一个难以触碰且不受监督的地方,使得一些可能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