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深谙京剧史论的研究者,苏少卿不仅是京剧票友,更是一名杰出的演员、导师和评论家。他在戏曲界的贡献不可磨灭,尤其是在传播普及京剧艺术方面。
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苏少卿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被聘为徐州第一小学教师。然而,他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辞去教职赴北京学唱京剧。尽管父母坚决反对,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得到了老师王玉芳和书法家张伯英的资助。在三年的学习期间,他虽然身高1.80米,与常见的戏服并不匹配,但这并未阻挡他的脚步。
1927年,苏少卿再次来到上海,这一次他任职于高亭唱片公司。在此后的数十年中,他不仅积极参与录制唱片、主持票房,还进行演出活动。此外,他还为多份报刊撰写了大量戏曲评论、考证和梨园掌故等文章。
1932年,苏少卿创办了“无敌播室”,在李树德堂电台每晚黄金时间播出三四个小时的自教老生戏节目。他不仅自己上台表演,还邀请名伶名票会唱,以及讲述戏曲历史与文化。此举开启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使得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京剧艺术。
在之后的20余年里,苏少卵继续在沪各电台播音,并出版了《戏剧月刊》十数期。他还指导过俭德会、港务局、暨南大学等单位的业余京剧组织,同时自办票房,“国劇研究會”、“蘇聲社”便是其中之一。这两所机构吸引了许多爱好者,每日有数10人参加,其中包括程砚秋和杨宝忠等知名演员,他们经常亲临登场。
至1965年,当时已65岁高龄的一代艺人们离开上海后,这些机构才逐渐散去。但正如同这些工作者们所做的一切一样,那份热情与承诺,在他们心中永远不会消逝。对于那些追求真实生活的人来说,无疑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美丽篇章。而对于那些渴望探索更深层次的人来说,则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