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的高通量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中科睿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东睿对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不陌生,但他提到了一个相似的概念——“信息高铁”。这个计划旨在突破当前技术体系的限制,为中国特色化的“信息高铁”提供支持。通过将数据处理吞吐量和服务保障结合起来,“信息高铁”强调了数据处理速度和稳定性,就像火车一样确保乘客安全到达目的地。

随着项目的进展,中科院计算所已经完成了高通量计算机原型系统的研制,并形成了一套从芯片、加速卡到数据中心的一整套产品线。在深度学习、高通量音视频处理等领域进行示范应用后,这项技术预计将扩展到更多行业场景,以实现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这一计划的关键执行者之一,范东睿过去20年一直致力于从设计到产业链,从芯片到加速卡,再到数据中心。他回忆起自己如何与几个同龄人一起开始这段旅程,以及他们如何面对挑战:“每一步都经历了要死的状态”,但最终,他们仍然被这种创新过程中的冲动所驱使。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我们可以追溯历史,看看中国自主开发众核芯片是多么艰难。2000年,当时只有几十岁的小伙子们刚入学时,他们听说要做出改变,而当时,对于硬件设计、物理设计这些概念他们完全不了解。然而,在李国杰院士鼓励下,他们决定踏上这条路,一步步学习,从基础教材开始。

2005年左右,毕业留校的人员开始探索众核芯片技术,并逐渐转向高通量计算方向。这一选择后来证明是明智之举,因为它为未来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当SmarCo-1(Godson-T)众核处理器成功流片,它成为了我国最早期具有高处理性能的众核芯片,这款64核心的大型服务器级别众核处理器让我们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2011年的HotChips会议上,这款产品获得国际认可,被评选为全球十大服务器处理器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众核结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也是学术界唯一代表性的众核芯片进入市场。此外,该公司还曾推出过SmarCo-2(神龙X1000),该产品以其创新的多内存接口解决方案而闻名,是当时全球最快的一个CPU核心,每秒钟能进行数百万次浮点运算。

除了科研成果,还有企业实践。2014年11月,范东睿成立了中科睿芯,他担任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公司成立初期就实现盈利至今营收增长300%以上,使得该公司成为海淀区最高科技成长企业20强,也赢得了年度殊荣。而现在,他正在领导团队构建一个全新的、高效率、高吞吐力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信息高铁”。

随着5G智能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网络连接并发与计算载荷将激增,要想摆脱对外部依赖,我们必须构建一种更加强大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替代品——具备更强吞吐能力、实时性和确定性的“信息高铁”。这是我们为国家贡献最大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打通从底层物理基础设施直至应用服务层面的整个产业链,那么这样的贡献才会真正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