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也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的父亲宋履中因病早逝,他自幼多病,但他聪敏好学,被誉为“神童”。在元末时期,他辞去了朝廷的征召,选择修道著书。
他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明初的时候,他被朱元璋礼聘,为太子朱标讲经,并且奉命主修《元史》。他的官职一直到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他不仅参与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还对许多朝廷礼仪进行了制定。
尽管宋濂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从未放弃过学习。他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并且以散文创作闻名,与刘基并称为“一代之宗”。他的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每一篇作品都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他推崇台阁文学,其文风淳厚飘逸,为后来的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
宋濂最终因为长孙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在途中于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人们常称呼他为“宋文宪”或“太史公”。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是研究宋濂及其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