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住在紫禁城中的明清皇帝们既不需要金榜题名,也不会流落异乡,但是他们也得经历人生中的“洞房花烛夜”,普通老百姓结婚仪式图的是喜庆,那么主宰天下的皇帝们结婚需要走哪些流程呢?

早在周代,《礼记》就确定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测算男女双方结合是否合适;纳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男方向女方向送聘礼;请期,大夫定下好日子告知准备迎娶;亲迎新郎亲至迎娶。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为后世子孙立下一个规矩:从十三至十六岁未婚少女中选秀作为妃子和皇后。登基前已经娶妻的皇帝,在登基后不再补办婚礼,只举行册立皇后的大典。登基时还没结婚则需要举行“大婚”,并册立皇后和妃子。

但是明朝的第六代皇帝却没有遵守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太皇太后张氏经过慎重考虑决然拍板以工部尚书钱允明长女为嫡福晋。 礼部与翰林院官员拗不过大局,只得赞同随即起草文件、制册造宝,并会同司禮監、內府等部门備辦各種用品、钦天監開始測算良辰吉日,以便執行六禮。

到了納采問名这一天,在乾清宮正殿隆重登場宣示诏命,一位宣制官手捧诏書站在丹陛上高聲宣誓任命一位正一位副二位天使赴錢尚書處進行納采問名。此時樂曲聲中兩位天使手持奉節奉詔由儀仗隊鼓樂隊帶領浩浩荡荡奔向錢府。在此同時所有人員早已準備好接受禮品後將寫著女子姓名簡歷出身八字等項内容的“表”呈交給天使並設宴招待。此事完成後二人率隊回紫禁城交付所需物品後將其呈報君上。

到了納吉納征禮時仍需舉行相應儀式派遣代表持節帶著禮物與相關文件前往錢尚書處,並且封賞不僅限於小姐及其全體家族甚至連門童僕役都有份。而經過這些步驟,這門親事最终敲定,即使入洞房前有三長兩短,“尊夫人”也只能打碎了牙咽肚里。在民間結婚照樣如常舉行新娘與未嫁小姑或與一隻公雞拜拜才是開端之始,有空可獨守空房或共寢木偶頭。

接下來五個禮法完成以後,是親迎的大戲尋常百姓一般是新郎帶著迎親隊伍前往岳父家的接新娘。但因為地位崇高所以改為派一個有兒有女的大臣做代表去迎親。紫禁城內已張燈結彩每主要宮殿皆備足鞭炮紅色烫金雙喜字蜡燭御路上均鋪紅毯。

儀仗鼓樂在迎親團隊前面,而員兵居中跟隨侍衛太監負責抬送大量獎品直奔錢府。

當晚光景佳美歌舞升平

当这门亲事结束之后,将继续进行其他一些重要的仪式,如合卺、庆贺及赐宴,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王权威严,还展现了对家庭美满幸福生活态度的一种敬畏与期待。在这些传统习俗背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也是我们今天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情感深度和历史厚重。这就是为什么无论是在宫廷还是民间,无论是谁,他们都将这些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渲染于每一次举动,每一次言语,让这段经历成为永恒的记忆,与时间一起慢慢融入历史怀抱。一场充满神秘与荣耀的大型盛典,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展开,从而成为了中国悠久历史上的又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