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之中,郑大同以一名小票友的身份,初次上台演绎《贺后骂殿》,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每当他高声唱出“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观众们便不禁起立鼓掌,为这位年轻演员喝彩。自此,他对京剧的热爱就如同火山爆发般不可抑制。

大学时期,郑大同常常带着冷烧饼去看程先生表演,尽管学校门关得严严实实,但他从不放弃,那些夜晚,他总是爬上墙头,用心聆听那些传统戏曲中的韵味和情感。1942年,他刚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便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程先生。在上海的一次偶然机会下,他们终于相遇了,从此成为至交密友,每每见面便聊到深夜。

程先生对郑大同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使他受益匪浅。而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刚刚问世时,郑老师便利用自己的资源购买了一台,并用它来收录程先生的实况演出,这些珍贵的声音成为了研究京剧艺术史的一个重要资料。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份对京剧艺术无限热爱与敬仰也被传递给了新一代艺人。

1963年的夏季,一场特殊的情景发生了,在江苏省青年京剧团上海巡演期间,钟荣向郑大同老师学习了五出经典戏曲,其中包括《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和《三击掌》等。此刻,我们可以想象,在那片自然之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旋律与情感如何在空气中飘扬,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1953年的春日里,当程先生再次登上了舞台表演26场《祝英台抗婚》的同时,无数笔记本、照相机以及录音机伴随着他们,而这些记录将成为未来的宝贵资料。直到今天,当我们提起那个时代,那个充满激情与奉献精神的人们,以及他们创造出的那些璀璨夺目的艺术作品,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那是一种对于过去岁月美好的怀念,也是一种对于未来可能性的期待,是一种对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责任感最真挚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