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时间被称为“五代十国”,这段时间里,中国大陆分裂成多个政权之间的争夺。这个时期,从公元907年至96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而复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各地藩镇和地方军阀相互征战,而中央集权则不再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五代”和“十国”分别指的是什么。所谓“五代”,通常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後周这五个短命的政权,它们相继统治着中原地区。而“十国”,则是指那些在南方或北方崛起的小型王朝,如吴越、南唐、前蜀等,它们虽然独立,但并未能够真正实现对全面的统一。

那么,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我们要如何计算出这些政权的总数?首先我们可以从中央政府开始看,即那些试图恢复中央集权的大型政权。这包括了前述提到的五个短命朝廷,以及其他如契丹(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这些都可以算作是在争取对中原地区控制的地方实体。不过,如果我们只考虑汉族割据,则仅有前面提及的那几个:梁(907-923年)、唐(923-936年)、晋(936-947年)、汉(947-951年)以及周(951-960年)。

接着,再来看看这些小型割据,如吴越(902-978年)、南唐(937-976年),还有像荆楚地区的马嵬驿将领李克用建立起来的小王朝——幽州节度使,或许还包括其他一些较小规模的地方势力。此外,还有以非汉族人士为主导的一些政权,如契丹帝国,其存在范围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单一的地理区域。

然而,对于那些更小规模或更早前的割据力量,比如渤海國或者吐蕃这样的国家是否应该计入数量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统计一个简单数字,那么它们可能并不属于我们所说的"正规"国家。但如果考虑到他们在当时对于局部乃至全国政治格局影响巨大的情况下,他们也应当被视作参与者之一。

最后,将所有这些不同的状态进行汇总,并且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实际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划分标准,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不同标准给出不同的答案。因此,要回答"五代十国一共多少个",需要具体说明哪些包含在内,这样才能准确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情况。

综上所述,无论从哪种角度去理解和计算,“ 五 代 十 国 一共多少个”的问题,都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了广泛而复杂的地理分布与社会结构,以及各种各样的政治实体及其持续时间长度。这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特殊性,同时也是研究古籍文献记录工作量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