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郭乃岑(1896—1974),又名郭风琴,出生于河北省高邑县花园村。1919年,他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展现了他卓越的学术能力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1931年,当邢台十二中学以110元现大洋高薪聘请他任教时,他面临着两项选择:留在这所著名学校或接受本县知名人士及县长的提议,担任教育局长。他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放弃优厚的待遇,不计较月薪只有30元的报酬,而是选择成为县教育局长,这一决定体现了他的坚定与责任感。
在任职期间,郭乃岑深入各个学校,不仅听教师讲课、辅导,还举办乡村教师讲习班,请休假大学生来到农村进行教学,以提高当地教师的文化素质。他还从北京聘请三位思想进步的女教师到县女子安全小学任教,这一举措极大地改善了该校的情况,从而促使五六名学生能够考入邢台中学继续深造。
然而,在“芦沟桥”事件后,当日军侵占高邑时,郭乃岑坚决辞去了教职,不愿为敌人的统治服务。他选择回家务农,一度退出公共生活。在那个艰难困苦的时候,即便普通百姓都难以获得基本生活物资如煤炭、火柴、煤油等,但郭乃岑没有向日本势力求助,他保持着民族气节,用自己的方式抗争。
1945年日本投降后,有些知识分子因为对新中国政策不理解而盲目离开,但郭乃岑却写信劝说他们返回,并参与国家建设。随着新中国成立,他被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调至南岩中学担任教职直至病逝于1974年,享年78岁。他的生命轨迹,是一次次为了教育和民族尊严而战的一段传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