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我的字是默深,又有墨生和汉士两种字号,号称良图。我出身于湖南邵阳隆回人家庭,道光二年中举人,二十五年才考取进士。在官途上,我曾任高邮知州,但晚年因社会动荡辞去官职,全心投入佛学研究,并法名承贯。
我认为学习应该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不断变革以便民,这是我提出的变法主张。我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这一切都基于我的信念——要勇于面对外界事实,用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
在我一生的经历中,我曾在9岁时通过童子试考取秀才,在嘉庆十五年取得庚午科的秀才资格。之后,我不断努力,最终在道光二年的壬午科中得到了举人的成绩。在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推荐下,我编纂了《皇朝经世文编》120卷,以及其他有关漕运、水利等方面的著作。
然而,当我再次参加礼部会试时,却未能如愿以偿。不过,这次失败并没有让我放弃,而是在与龚自珍齐名后,我们共同决定捐内阁中的职位,从而获得更多时间进行个人研究和创作。此时期,我阅读了大量史书和私家著述,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我感到国家危机迫在眉睫,因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在这期间,我参与了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并直接参与抗英战争。但当看到政府内部存在混乱和战略上的不确定性时,我选择辞职,以此作为重新开始写作的一种方式。我完成了一部名为《圣武记》的作品,其中详细记录了从清初到道光时代的军事历史及制度,并提出了一些关于人才培养的问题。
随后,在1844年的甲辰年份里,即再次参加礼部会试并成功成为进士。但即便如此,一直到咸丰元年的他被授予高邮知州一职,他仍然继续其改革工作。他依据林则徐所辑资料《四州志》,以及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以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这个作品对于强化国家力量,对抗外来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显示出了他的开放态度,他建议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同时也提倡发展民用工业,让私人设立厂局生产轮船、火器,使国家富强起来。
最后,在咸丰七年的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我去世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被安葬于杭州南屏山方家峪。这段旅程虽然充满坎坷,但我的遗产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许多领域,为后来的变革提供了智慧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