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1861年,清朝咸丰十一年的一个普通家族。幼年时期,他的家庭状况并不富裕,因此他在外祖父家接受了教育。在1879年,他考上了秀才,这为他的未来学术道路奠定了基础。1900年,他再次取得举人称号,这是他步入仕途的关键时刻。

1911年,他成为了一名省立第六中学的语文教师。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关注政治,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与同事们一起制订学校的校训,以培养学生的勤奋、勇敢和敬业精神。此外,他还支持学生自治会,并担任“心学会”的指导者之一。

在“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带领师生罢教,组织查封日货店铺,捉拿贩毒商会会长等行动,这些行为得到了广泛赞誉,并影响到了当地和全国范围内的人士。

1919年秋天,由泰山、莱芜、新泰、费县、蒙阴、沂水七县推选为非常国会议员。他随后南下广州,与孙中山领导下的政府合作,为新中国的事业做出了贡献。在1922年的陈炯明叛乱中幸免于难后, 他与其他议员共同发表了《声讨陈炯明宣言》。

1928年12月,被任命为博山县县长,但一年后的夏天,因仗义执言被迫退休回乡。1934年秋末,与其他学者编纂了《续修莱芜县志》,在其中阐述了重视民众生活和工商业发展的问题。1940年代初,在抗日战争期间,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和临时参议院参议员,并担任中国抗敌同志协会监委等职务。

尽管已经85岁高龄,但他仍然继续参与公共事务直到1948年的春天。当新中国成立后,他支持党的政策,在给子孙的一系列信件中对国家繁荣昌盛表示赞赏,最终于1953年去世。在生命最后几十个月里,即使身体衰弱,也坚持出席政府会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担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