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怀抱中,范东睿讲述了从设计到产业的完整芯片故事,罗田教育科研网深度探究。这个“信息高铁”计划旨在突破美国规划的“信息高速公路”技术体系制约,为中国国情提供更适合的解决方案。相比之下,“信息高铁”强调数据处理吞吐量和服务保障,更注重计算速度和稳定性。
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高通量计算机原型系统研发,并形成了一套从芯片、加速卡、一体机到数据中心的一整套产品线。在深度学习、高通量音视频处理等领域,他们开展了示范应用,将逐步拓展到更多行业场景,让“信息高铁”技术在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信息高铁”计划的主要执行人之一,从芯片到加速卡再到数据中心,范东睿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20年。他坦言每一步都经历过艰难险阻,但做技术创新、把研究成果落地、创造实际价值的过程太有吸引力,你抑制不住那种冲动。
他还提到了自己参与研制我国最早期高处理性能众核芯片的事迹,这是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写。2000年,他与几个二十出头的小伙伴们刚入学,就开始着手开发这些新兴技术。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几乎什么都不懂,但他们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对未来充满期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SmarCo-1(Godson-T)众核处理器,这款64核的高端众核处理器相当于换了一种创新性的技术路线去处理新兴应用,在国际知名杂志MICROPROCESSORREPORT评选为全球十大服务器处理器设计之一,为中国赢得了一席之地。
然而,创业并不是一条平坦无石的大道。“完全的平衡是不可能的。”他这样形容一边做科研,一边做企业生活。他说:“从个人兴趣出发,做产业能发现新机会,把新技术用上去,这个过程给我带来的愉悦感很强。”
2014年11月,他成立了中科睿芯担任董事长和首席科学家。这家公司实现盈利后,每年的营收都以300%左右指数级增长,被评为海淀地区最具潜力的科技企业之一。在这个5G智能物联网时代网络连接并发与计算载荷将提升10000倍,要想改变对国外信息基础设施核心器件依赖,我们必须构建具有更强吞吐能力、“信息高铁”的基础设施,用自主成体系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关键产业和关键行业。
2019年7月31日,他们首个高通量数据中心在江苏盐城投入使用,该中心展现出了超越常规水平的人工智能实时传输视频流功能,而功耗仅为750千瓦,其效率令人瞩目。但即便如此,“谁也不能放松警惕”,因为任何时候都会面临新的挑战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