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衰落与内部矛盾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已是日益衰败。皇帝朱由检在位期间,政治腐败、军事动乱不断,加之连年的灾荒和战乱,民心大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地方豪强崛起,使得国家管治难以有效。
清军南下与李自成起义
同时期,满洲族兴起了清朝的力量。努尔哈赤统一后金各部,并于1616年建立后金国。在他的继承人皇太极手中,其势力继续扩张。至1644年,他的儿子福临即位成为清太宗,以顺治帝名号继续前进。而此时,在中国北方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由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称雄一时。
顺治帝上任及对内政策
顺治四年(1647年),清太宗福临去世,其子玄烨即位为顺治帝。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巩固新政权。在经济方面,他推行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等措施;在文化教育方面,则提倡儒学,对士人进行优待;而对外则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不轻易用兵,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关系。
对抗李自成及其大顺政权
在江南地区,大顺政权仍旧存在着威胁。为了巩固自己在华北的地盘,以及消灭李自成,这次战争对于两股力量来说都是决定性的。此役中,清军凭借其训练有素和纪律严明的特点,最终取得了胜利,而大顺政权随之瓦解。这标志着明朝彻底覆灭,同时也是清政府正式进入中国历史舞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政府机构建设及民族融合政策
随着对内稳定后的发展,順治帝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并建立相应的政府机构,如设立九卿等官职,还成立了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此外,他也提出过多种民族融合政策,比如鼓励汉族移民入关,从而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洽共处,为后来的长期统一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