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定都于洪武三年
在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将首都迁移到江南的南京,从此之后,南京成为中国近500年的政治中心。这个决定不仅标志着明朝的建立,也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之前,北京作为金朝的都城一直被使用,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北,而且周边多山多水,不利于农耕和交通,因此对外开放性不足。而南京则位于长江中下游,是连接华东、华北及西部各地区的一个自然要冲,对于贸易和军事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明成化十年开始实施“严禁私铸”的政策
在成化十年(1484年),为了解决银矿开采与铸币之争,以及抑制商人炒作银价现象,明廷推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其中包括“严禁私铸”的政策。这一政策要求所有的金属货币必须由官府统一铸造,并加以严格监督,以保证货币流通中的质量和数量。此举虽然暂时有效地稳定了货币市场,但同时也限制了民间企业家活动,加剧了商业自由度的减少,为后来的社会矛盾积累了新的因素。
明嘉靖三十四年爆发宁夏回变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即宁夏回变,是明末以来影响深远的一次民族宗教运动。这场起义主要是由回族人民所领导,他们反对清真寺被破坏、信仰受到压迫以及地方官吏滥用职权等问题。起义者攻占宁夏城,并一度取得一定局面,最终失败但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个事件揭示出了当时社会内部紧张关系以及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
明万历十五年改选御史制度
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了提高地方政府效率并增强中央集权,皇帝通过了一项重大改革:改选御史制度。原来御史是由皇帝亲任或推荐的人担任,而这次改革规定御史需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而来。这一改变使得地方官员能够更多地依赖专业知识来治理国家,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同时也为科举考核制度注入新的活力,为后来的士人阶层提供了解放空间。
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陷北京
崇祯十六年的农民战争是明朝灭亡前夕的一个关键节点。在这一年的五月份,由陕西农民领袖李自成所领导的大顺军攻克北京,这标志着城市防线彻底崩溃。随后的混战中,大量文物遭到破坏,一些历史文献甚至遗失殆尽,而李自成自己最终未能建立稳定的新政权,最终在清兵入关后,被杀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