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不同于秦汉晋唐宋元清其余七个大统一王朝的王朝,崛起于微末的朱元璋虽说过“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豁达至极的豪言壮语,可面对皇位继承却免不了俗气地猜忌和不自信。朱元璋的猜忌和不自信是不同于任何一个大统一王朝的开国君主的,历朝历代皆有杀开国功臣从而稳固一姓江山的事,可像朱元璋杀这么狠的真没几个。

能够活到建文帝朱允炆时期、跟随过朱元璋带兵打仗的开国功臣基本上没有了,只剩下少部分存在感低且能力不足的。因而在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即位大明皇帝,并无辅政托孤重臣,有能力的老臣也没有。

方孝孺

这该如何治理天下?别慌,朱元璋特意为朱允炆留下了三个年轻人,任何一位的忠心和才干都经过了大明开国皇帝的大量考察与认可。他们三人分别是: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首先说说方孝孺,他曾被誉为“小韩愈”,拜师学习在当代儒学大家宋濂门下,与同门师兄弟及前辈相比,都显得格外出众。他父亲被杀后,他表现出的孝顺让行人都感动了。

方孝孺主张“明王道,致太平”,常以此为己任,但他并未得到早日重用的机会,而是在等待时机十多年后才逐步受到提拔。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才能尚未达到需要使用的时候,因此一直压着他,不用。而到了实际操作历史中的关键时刻,即使如此深厚的人才,也无法避免最终遭遇失败。

黄子澄

其次是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的科举会试第一名,被直接选拔为东宫伴读,与皇太孙接触颇深。然而,在实际政治斗争中,他并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更无法成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齐泰

最后的是齐泰,这个人物曾经参与祭祀活动,因为他满足条件,被选中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其知识渊博、记忆力惊人的特质吸引了观察者的注意。但尽管如此,这些所谓“人才”的确立依然存在问题,他们都是文人,没有基层经验,没有真正实战经验,所以难以胜任国家的大事。

这些三个人其实就是三个书生,他们虽然有能力,有忠心,但缺乏老练度,以至于不能够像张居正那样处理好国家事务,他们不能有效地利用武将来维护国家安全。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削藩过程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还有一点要考虑,那就是他们自己并不具有强大的决策能力,无论是在识别朋友还是敌人的时候,都显得很困惑,这种情况自然导致他们做出了错误决定,最终导致南京城失守。

总结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三位所谓“人才”的确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是由于自身局限性以及领导力的缺乏,使得他们最终无法实现预期中的效果,最终导致削藩行动失败。这背后的原因既包括了时代背景,也包括了这些人物自身的问题,是一种复杂而又深刻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