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郑大同便是一名热心于京剧的年轻票友。他曾经被《贺后骂殿》中的高声台词深深打动,让他几乎达到忘我的境界。大学时代,他常常伴随着冷烧饼去观看程先生的表演,甚至因为戏院关闭而不得不爬墙头。1942年,他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准备结婚时,却因程先生在上海演出而放弃了蜜月之旅。
程先生对待大学生特别友好,这让郑大同渴望与他交往。郑为程拍摄了许多剧照,并通过朋友将其转交给程先生。当程听说这位大学生为了看他的戏而放弃了蜜月旅行,他感到非常感动,便安排了一次面谈。在此之后,他们成为至交,每次见面都要聊到深夜。程先生对郑的唱腔进行了多处指点,使其受益匪浅。
1945年钢丝录音机刚上市,价格昂贵,但郑老师却四处筹款购买了一台,用来收录程先生的实况演出。在1946年的9月,程序行怀着抗战胜利的心情,在上海连续演出了36场传统戏。郑老师记录下了所有这些演出,成为了珍藏京剧艺术资料的大户和研究者。
1963年8月,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举行演出时,上述公安局长黄赤波向钟荣介绍了 Zheng DaTong 老师,并嘱咐钟荣虚心学习。在短短四个月内,钟荣就学会了包括《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和《三击掌》的五部传统戏曲,以及唱念技巧。
虽然只有一生的84部传统戏和29部本土戏曲作品,但 Zheng DaTong 大师几乎都会唱,而且留有详尽的唱词、曲谱记录。他还教会许多学生,如李玉茹,以诚待人是他的标志之一,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没有一句怨言,而是全身而退。此外,他还帮助收集并保护了大量关于京剧历史和艺术的人物资料,为未来研究者提供宝贵资源。这份对于北京古典音乐学院来说,是极为珍贵的一笔财富,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一种积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付出。而这个过程中,对于任何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来说,无疑都是一次难忘且充满启发性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