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郑大同便是一名热情的小票友,他的演出经历让他对京剧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上大学后,他常常去看程先生的戏,甚至为了追随程先生放弃了蜜月之旅。在1942年回国后的岁月里,郑大同与程先生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探讨京剧艺术,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经验。
当时期内,为纪念程派艺术家的巨匠——程砚秋,一场盛大的文化活动拉开帷幕。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注这段历史,并鼓励有关部门出版他的作品集、演出剧本选集以及关于舞台艺术和唱腔分析等书籍。此外,还举办了一场以庆祝其生平为主题的大型展览。
然而,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珍贵资料几乎要被遗忘。直到1960年,由于中国戏曲研究院得知郑大同手中掌握着大量关于程派实况录音资料,便迅速行动起来,以确保这些宝贵遗产能够得到妥善保存和传承。在肖晴教授帮助下,成功复制了郑老师所收藏的一百多盘录音资料,这些资料如今成为了研究京剧史、尤其是程派艺术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郑大同不仅是程序中的学者,也是心地善良的人。他不求回报,只希望这些珍贵记录能为后人的学习提供帮助。这份奉献精神,如今已成为他人铭记的一笔宝贵财富,不仅对京剧界有着重要影响,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尊敬的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