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山川环抱的自然风光中,郑大同展开了一场关于京剧史论与名家大联唱的探索之旅。他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歌曲,在这个宁静的环境里回荡。他曾是一位热情的小票友,在天津中学时代,就对《贺后骂殿》中的高声骂词“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着迷,不仅掌声雷动,更是让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上大学时,他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常常带着冷烧饼去看程先生的戏。虽然学校门关得严严地,但这并没有阻止他。1942年,他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正准备结婚,却因为程先生在上海演出而改变了计划。他毅然放弃了蜜月旅行,改去上海,与新娘子一起观赏程派艺术,这段经历成为了他人生中宝贵的一课。

程先生特别喜欢与大学生交朋友,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在化妆室里,他俩促膝长谈直到深夜,每次见面都能学到新的东西。“尾腔落音朝上不能朝下”,这些专业术语成了他们交流艺术秘密的地方。郑老师不仅学习到了唱法,还学会了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坤旦闷着嗓子唱男旦带有男性喉音唱”,这些细节都是艺术品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老师还为程派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1963年8月,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演出时,他遇到了钟荣,并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她,只用短短四个月钟荣就学会了五出戏。这份努力和忠诚,让郑老师感到无比激动和满足。

通过整理和记录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一份完整的地剧本,这份礼物被送给钟荣作为感谢。此外,他还教会李玉茹《梅妃》,尽管十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梅妃》成为复旧罪证,但郑老师始终保持真诚,以身作则,没有任何怨言。

1958年当程砚秋病逝后,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心程序艺继承发展,从而出版了多部有关程砚秋的书籍,并举办展览。而197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关注京剧传统技艺发展,因此国家开始对京剧进行“音配像”工程,其中绝大部分使用的是来自于郑大同提供录音资料的大量实况演出。这一切,都证明了他对于保护和传承京剧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其对中国戏曲研究院及整个社会所产生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