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之中,王珮瑜的艺术魅力如同清泉般涌现,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郑大同,一位深爱京剧史论研究与票友生活体验的人士,曾在天津中学时代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上大学后,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去看程先生的戏演出,每每散场后,他都无法满足于仅仅观赏,而是渴望深入理解和学习。
1942年,郑大同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时,他遇到了程先生,这是一次偶然而又重要的相遇。程先生不仅欣赏郑大同对他的热情,更特别喜欢与大学生交流。这份友谊成为了郑大同终身难忘的一段经历,也极大的激发了他对于京剧艺术探索的热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郑大同继续致力于研究和传承京剧。他购买了一台录音机,用以记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声音,这些珍贵的声音成为他研究过程中的宝贵资料。此外,他还亲自撰写了许多关于京剧唱词、曲谱等方面的手稿,这些资料至今依旧被视为京剧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文献。
1963年,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进行演出时,公安局长黄赤波向钟荣推荐去拜访郑老师。短短四个月内,钟荣便学会了五出戏,其中包括《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和《三击掌》,这些都是程派本戏中的经典作品。
1953年,当程先生在上海连续演出了26场《祝英台抗婚》的同时,郑大同也一直关注并记录着这段历史。他将自己的笔记整理成了一个完整版权含曲谱的情景剧本,并将其作为礼物赠送给钟荣。这份敬意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字工作上,更体现在他对待朋友和学生的心态上——总是以诚待人,以知识共享为乐。
二十世纪60年代初,当李玉茹老师因演出《梅妃》而遭受批斗时,没有人比起 Zheng Da Same 更勇敢地承担责任。而当20世纪80年代初李玉茹再次请求恢复上演《梅妃》,她还特意嘱咐李玉茹要学 Zheng Da Same 的艺术,同时也要学习他的品德。这正说明,在Zheng Da Same 看来,不管是在艺术上的教诲还是人格上的榜样,都值得我们所尊重并效仿。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支持下,一系列有关程砚秋的事迹出版发行,并举办展览。此外,还有专门人员前往全国各地收集相关资料。但由于缺乏珍贵资源,最终是通过Zheng Da Same 手中这批独有的录音资料,使得这些数据得以保存下来,为后来的“音配像”工程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