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790~816),唐代诗人,以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之为李昌谷。他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李贺“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与先辈李益齐名。

元和三年至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在仕途上,他因争名而遭遇挫折,最终未能应试,即使他曾被鼓励去考取进士。

晚年辞官归乡,在潞州依张彻生活了一段时间。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前曾将诗分为四编赠给友人沈子明。死后15年,由杜牧撰写序言,为人们所传颂。

作为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反映了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古代神话故事和鬼魅世界的深入探究。他擅长于创造出独特风格中的奇特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银浦流云学水声”、“玉轮轧露湿团光”等匪夷所思之句。

他的乐府诗继承并创新了古典传统,并且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许多赞誉。在同时代的人看来,他不仅是骚体诗歌的一位优秀继承者,而且也是具有特殊才华的小品曲作者之一。他的影响力远超时代,可以看到他在宋朝、元朝、明朝乃至清朝都有深刻影响,一些文学大家如郭茂倩、薛涛等都曾评价他。这一系列文本也展现了一个伟大文学家的成就及其对于后世文化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