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的悠扬歌声中,一个名为索海燕的青年演员踏上了她的人生旅途。1999年,她和她的丈夫冯顺英共同创办了一个民营剧团,命名为河南海燕豫剧团。八年间,他们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等地共演出2500多场,剧目从最初的四五个增加到现在的20余部不重样的作品。
这个剧团起步时仅有的十几个戏箱物资,如今发展到了拥有90多个戏箱的完善装备。此外,他们还清除了筹建初期借款数十万元,并积累了资金。他们在曾经演出的地方留下了良好的口碑,有的地方甚至成为了他们常去的基地。
索海燕自幼就是一名小戏迷,她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在上小学时,就对豫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这是一种流行于豫北地区且受到当地百姓喜爱的小型戏曲形式。她不仅聆听着学校广播中的戏曲节目,还常常挤进集市上的锣鼓旁边观看,这些都是她梦想实现的一部分。
1976年,磁县设立了一所专门培养小提琴家的音乐学校,而后来成为了其学生之一。她深受老师们严格要求和丰富经验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练就了一套扎实而全面基础功夫。
1981年毕业后,她与冯顺英一起加入了磁县豫剧团,再次被调至邯郸市东风剧团,最终是在1992年的济源市豫剧团工作。这段时间里,他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舞台形象,并开始思考自己独立出来成立自己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1999年,他们辞去了济源市 象征性的“解放”并由此组成了“海燕”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即海燕豫剧社)。尽管有很多困难,但他们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最终成功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水乡幽情《花木兰》、《大祭桩》、《拷红》,以及崔派《桃花庵》和陈派《宇宙锋》等经典作品,让观众赞叹不已。
索海燕更是幸运地拜师于常香玉,一位在她心中的偶像。在见到常香玉老师之后,她更加坚定了要做好表演艺术家的决心。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她终于参加并获得了“香玉杯”艺术奖,这让她的职业生涯得到了新的飞跃。
随着时间推移,索海燕认识到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戏唱好,为人民服务。这份信念驱使她创办自己的劇團,即便面临无数困难也没有退缩,而是用所有积蓄作为启动资金,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这一事业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