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仲宏,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生于今浙江杭州市的县南琉田村。其父杨潜,为南宋诸生,其先祖杨建为浦城人。自幼丧父,随后徙居杭州,博涉群书,被赵孟頫推崇。在未仕之年,即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有功。此后调任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并兼提控案牍。

仁宗延祐二年(1315),杨仲宏登进士第,受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林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1323)卒于家中,其时年五十三岁。

在文学创作方面,杨仲宏著有《杨仲弘诗》8卷,但现已散失。而他的子孙繁衍,其中四子富年的后代仍旧归葺于杭州。他的一些比较好的诗作,以含蓄、老练而不陈腐著称,有新意境的表现。此外,他还留下了一部重要的诗论著作《诗法家数》,其中谚书侧重论述诗歌创作,对风雅传统贯彻了深远影响。

他以律诗见长,如《望海》、《东海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以及题画诗如《云山图为茅山刘宗师作》、《题赵千里山水扇面歌》,展现了较为严整的律诗形式与山水境界的刻画融合。这类作品在其集集中还有很多,都以较自由的古体形式对画中的山水意境进行发挥和再创造,使得题画中的山水更加鲜活和生动。他的思想情感通过自然景物抒写,对庸俗人生的厌倦也常被反映在其吟咏中。

此外,他还有一些其他代表性的作品,如 《梅梁歌酬郑集之》、《韵虞彦高游阳明洞》,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广泛的话题范围,从历史到个人情感,从自然美景到社会批评都有所涉及。在这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社会变迁等多种主题的思考和感慨,是一位多才多艺、文化素养极高的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