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中,郑大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艺术热情的年代。他曾是京剧票友,在天津上中学时就被《贺后骂殿》中的高声骂将深深打动。大学时代,他常与程先生共赏戏曲,每当散场,他必如入非法,如今想来,那些年轻的心事和对艺术的渴望似乎都凝结在了他对王珮瑜唱段的研究之中。
记得1942年,郑大同刚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就迫不及待地要去上海看程先生的戏,而不是度蜜月。程先生以其高雅的艺风感染了郑大同,使他成为了至交密友,每次见面都能聊到深夜。在程先生指导下,郑大同学会了很多唱念,并记录下了许多剧本和曲谱,这些资料如今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遗产。
1953年,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演出时,郑大同又一次展现了他的热情。他不仅亲自录音,还亲笔记录了一份完整剧本,并将此作为礼物赠给钟荣。这份细致和认真,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也体现在他的人品上。
60年代初,当李玉茹老师因演《梅妃》而遭批斗时, Zheng Da Tong老师毫无怨言,将责任全推给自己。他的人品和艺术让人敬佩,即使十多年后,《梅妃》的复演再次浮现,但 Zheng Da Tong 的名字依旧响起,是因为他所传承的是一股正面的力量——文化精神、忠诚与奉献。
1994年的“音配像”工程,让这些珍贵资料得到了新的生命。当人们聆听那些录音,或是在自然景观中沉浸于京剧旋律,他们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过去岁月的情怀,以及对美好艺术永恒追求的心灵。此刻,再提起王珮瑜唱段,便如是一道穿越时间的光芒,让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