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作为一名小票友,在演出《贺后骂殿》时,就被台下掌声深深吸引。上大学后,他常与程先生共赏京剧,甚至为了看戏放弃了蜜月旅行。在1942年回国后,他不仅观摩了程先生的表演,还亲自录下实况,为研究京剧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郑大同与程先生的交情非浅,他们讨论唱腔至深夜,程先生对他的指点极为珍贵。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刚问世时,郑老师即购买了一台,用以收录程先生的演出。这份珍贵资料不仅成为了学术研究的宝库,也是对抗日战争胜利心情下的特殊纪念。

1963年,他教导钟荣学习五出戏,其中包括《梅妃》,并留下详尽的唱词、曲谱记录。1953年的26场《祝英台抗婚》演出,是他和夫人共同见证的一个历史瞬间。而当李玉茹老师要恢复上演《梅妃》时,再次来到郑老师家求教,这份忠诚和品德,被曹禺夫人的赞誉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周恩来的关怀下,文化部组建了程剧团,并派人收集艺术资料,但发现收获甚微。直到中国戏曲研究院从果素瑛那里了解到上海郑大同拥有全部实况录音资料,这些珍贵资料才得以被复制保存。这一切都证明了郑大同对于传承京剧艺术和保护历史遗产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即使是在困难时期,他也坚持奉献,不计较个人利益。他的一生,无疑是对京剧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