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之中,郑大同专注地探索着京剧现代戏的经典唱段——一本书籍里蕴含了100首璀璨如星的旋律。每当他沉浸于这份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世界时,他仿佛能听到程先生的声音,在心灵深处回响。
记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郑大同还是一个小票友,他就曾被《贺后骂殿》中的高声骂名所打动,那一刻,他的心几乎达到了忘我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流逝,郑大同成为了京剧史论研究者,并与程派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大学时,尽管他忙碌于学习,但仍旧常常抽空去看程先生的戏。在那个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年代,每次演出结束后,学校的大门都会紧闭,只有最忠实的小票友才能爬墙头偷听那些未曾完结的情感故事。
1942年,郑大同从美国哈佛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便匆匆回到天津准备结婚。那时候,他遇见了程先生在上海的一场演出,而这一次,却是放弃了一切计划,让新娘子陪伴着他,一起沉醉于那高雅而又复杂的情感世界中。
自此之后,郑大同和程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谊,他们之间会谈到深夜,每个字都充满了对艺术无尽的尊重和热爱。在那些日子里,郑大同还收集并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地、词、曲资料,这些都是他对程派艺术无限敬仰的一部分。
1953年,当钢丝录音机刚刚登陆国内市场时, Zheng老师便花费巨资购买了一台,用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宝贵音轨。这份珍贵的声音,是他们共同编织的一个历史长卷,也是对未来传承者的重要遗产。
1963年夏天,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举行演出时,与郑老师相识的是钟荣,这位青年表演者在短短四个月内,就学会了五出戏曲,从《梅妃》到《祝英台抗婚》,甚至包括《贺后骂殿》等多部经典作品。这些歌曲,不仅是他们心灵上的交流,更是文化传承上的重要桥梁。
随着时间推移,当1970年代初期文化革命席卷全国的时候,即使面临无数挑战和困难,但 Zheng老师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他教给李玉茹的是不仅仅是一些舞台技巧,更是一种人生态度,那份诚挚与真挚,如今已成为传奇一般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用生命证明,没有什么比真诚更能跨越时代,更能触及人心。
1980年代初,当李玉茹再次想要上演《梅妃》的过程中,她恳请Zheng老师提供帮助。而Zheng 老师总是在那里,无论是指导还是支持,都像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曹禺夫人李玉茹再次拜访Zheng 老师时,她说:“我们将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她希望LiYulu能够学到Zheng 老师不仅仅是在舞台上的专业,还要学到他的道德品质——那种不求回报、只为传承美好事物的心志,那正是我国文艺应该追求的人文精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