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居寀,自宋入仕,任翰林待诏,深得太宗赏识,被授予光禄丞之职,并负责搜集名画、鉴定品相,一时文人墨客无不仰慕。黄居寀与其父在绘画上都有着浓艳富丽的风格,正符合宫廷的审美需求,因此在画院中占据主导地位,他所创作的作品成为了其他画家评判技艺的标准。
淳化四年(993年),黄居寀出使成都府时期,在圣兴寺留下了《龙水》、《天台山》和《水石》等壁画。《宣和画谱》记载他共创作了332件作品,其中包括《春山图》、《春岸飞花图》和《桃花山鹧图》等。此外,他的一些传世作品如《竹石锦鸠图》的册页版本和单轴版,还有一幅绢本设色长卷,全长99厘米,全宽53.6厘米,上方有宋赵佶题字“黄居寀山鹧棘雀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他的哥哥们,如居实、居宝,也都是有名的书法家,但由于早逝,其名声未能超过黄居寀。在艺术领域里,有两幅代表性的作品:一是《竹石锦鸠图》,这是一卷绢本设色的淡雅空灵之作,以勾填法描绘栎树凋零中的几只鸠雀,以及它们觅食或栖息于山石旁;二是《山鹧棘雀图》,是一幅立轴绢本设色长卷尺寸为97 x 53.6 cm,现也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两幅作品均展现了他对自然生态细致观察并以生动笔触表现出的风格。
此外,《山鹧棘雀图》的另一特点是它对动物习性及生态环境的深刻研究。其中描写的是一种叫做“麻雀”的鸟类,这种鸟没有黑斑脸颊,而且不像一般麻雀那样喜欢栖息于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而是偏好自然环境。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动物行为详尽了解,同时也有远离尘嚣生活的情感含义。
整体而言,《竹石锦鸠图》的技法继承了“黄家富贵”风格,被誉为“敏瞻,不让其父”。该画像使用近似没骨法涂抹赭墨来呈现荆棘,而蕨叶、喙爪则用朱砂填染,以阴阳交错的手法表现古朴简约之意。而对于描绘羽毛或鸟嘴,则采用顾恺之女史箴中的衣纹技术,从而增添了一份独特新意。此外,该图片还流露出生命力强烈与活泼多变的情景,使其成为北宋初期极具价值的一件珍贵真迹。
此物曾经被徽宗收藏,是宣和装裱遗制的一部分,其上还有徽宗题签及印玺,这增强了物品流传至今可靠性的历史价值。此外,该物还曾被后来的皇帝所珍视,即明太祖钤印半印以及清代皇室印玺,都证明了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