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怀仁,1950年考入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从表演入手受过严格的训练。1958年梅兰芳来安徽演出,期间看到了她主演的黄梅戏《打焦赞》,对她饰演的杨排风一角颇为赞赏,后来还亲自指导她化妆,教她挑花线的动作,这一切让这位年轻演员永远铭刻心田。进入黄梅剧团后,她扮演过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娃娃生等行当的众多角色,尤其是在给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家当配角的过程中,耳濡目染,获益匪浅。

1980年,孙怀仁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在那里,她系统地学习世界各流派的戏曲理论,经常自编、自导、自演,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劲头也十足。一年后回剧团后就排赴港演出节目,第二年排《龙女》,挑选时就发现马兰个条、形象、扮相出众,最终定下由马兰演龙女。接着又排了《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这三部戏人称“马兰三部曲”,其实是孙怀仁的心血结晶。

退休之后,她仍然思考着黄梅戲艺术的明天。她说黄梅戲要发展就要时刻不忘观众,要让观众走得进剧场,不坐得下来喜欢得上。这也是她的独特视角在探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深度思考。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中,为何还是能够保持这样一种传统美学呢?这正是孙怀仁以其独到的见解去回答问题的一种方式。

总之,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无论是作为一个表达者还是一个塑造者,对于所有参与到这一行业的人来说,他们都承担着某种程度上的责任和使命。而对于像孙怀仁这样的工作者来说,他们不仅仅是在传承一种历史遗产,更是在推动这一文化形式向更广阔的地平线前进。这份复杂的情感和对未来充满期待,是我们今天想要从这些故事中学到的东西,也是我们应该致敬他们所展现出的那份坚持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