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的终点定在嘉峪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一历史之谜。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在《汉书·西域传序》中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它东面止于玉门、阳关,与汉接壤;而西面,则以葱岭为界。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将其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完全确立。此后,这一管理模式及相关政策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如唐朝便曾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广大地区。
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至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为期逾九百年的时间内,无论是太祖八征沙漠还是成祖五征沙漠,大明王朝并未真正踏足或试图占领这些地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明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初建立后,由于蒙古势力依然是最大威胁,因此明 朝根本无暇顾及远方的事务,只能采取边境安全为主导的外交政策,对待各个藩属国家往往采取安抚为主,以管制为辅。明末时期,即使是在以积极进取著称的永乐时期,大帝朱棣也只专注于保护内地免受鞑靼等胡戎侵扰,而没有对其他地方进行开拓。
收敛性治边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外交政策,他制定的祖训深刻影响了后世子孙们对于边疆问题的态度。而且,由于洪武年间蓝玉远征沙漠救援撒马尔罕商人的事件,以及随后的贸易往来和贡品互换,使得双方维持了一种表面的亲密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实际行动去经营和控制这些区域。
缺乏正确的西域观
长久以来,不仅士绅,更普遍的人民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到West Asia及其文化的地位。这种情况与人们对该地区刻板印象有关,他们认为那里居民野蛮、无知,同时气候恶劣,不适宜居住和耕作,从而导致他们视此地不值得经营,也就更不会考虑占领它。经济文化差异也加剧了这种偏见,使得官方更加排斥介入此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