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孙志宏就被父亲的胡琴声所吸引,在家中成长于京剧的氛围中。12岁时,他遇到了孟昭霖,这位吊嗓艺术家的指导下,孙志宏学会了老生唱腔的吐字要清晰,不可“包音”,行腔要紧凑,不容许拖泥带水,更不能脱离剧情和人物,为角色而唱,不为观众取宠。他还学习了节奏,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声音和节奏,要达到“一块板”的精准。

18岁时,孙志宏拜入周福隽门下,那是一个严格要求的环境。71岁高龄的周福隽是民间组织“余叔岩研究会”的会长,对京剧有着深厚的造诣。孙志宏自认为自己模仿能力强,但在周福隽面前,他才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乌盆记》后,周福隽指出他每一个字都不对劲,要彻底改变自己的演绎方式,将所有其他东西抛弃,只专注于余派。

通过画坐标图来分析每个字的位置,从横轴的小节线到竖轴上的音高,每一个细微变化都需要精确掌握。这样的方法让孙志宏花费6年时间学习,并且只学了《乌盆记》、《战太平》、《失空斩》、《打棍出箱》等12出戏。当2000年,他拜访杨乃彭时,杨老师教授他《坐宫》、《碰碑》的技巧,让他的 京剧之路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