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中,郑大同用心探索京剧的历史与论述,他不仅是一名热衷于京剧票友,更是将这份热爱融入到对京剧史研究之中。他的故事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在天津上中学时期,他便已成为一名小票友,为观众演绎《贺后骂殿》中的精彩段落“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每次完毕都能引起台下观众阵阵掌声,这种程度的迷醉几乎到了忘我之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大学时期,他继续深造,不忘初心,用冷烧饼充饥去观看程先生的戏,每当散场后,由于学校大门紧闭,只得爬墙头。这份执着和热情,即使在1942年他刚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正准备结婚,也未能阻挡他追寻程先生足迹的心愿。他放弃了去杭州度蜜月的打算,改而前往上海,与新娘子一起频繁出入戏院,那里的高雅艺术氛围让他感到无比陶醉。
程先生对于与大学生交朋友尤为倾心,而郑大同也渴望能够亲近这位传奇人物,因此他为程拍摄了许多剧照,并通过朋友的手递给了程先生。当程听闻这位勤奋的小伙子为了观看他的戏而放弃了蜜月旅行,便深感感动,从此二人成为了至交密友,每次见面都会聊到深夜,分享彼此之间的情谊和艺术理念。程先生对郑的大唱法给予了多处指点,使其受益匪浅。
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首次登陆国内市场,价格昂贵时,郑老师毅然筹资购买了一台,并用它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声音。在1946年的9月,程先生怀着抗战胜利喜悦的心情,在上海连续进行36场传统本戏演出。郑老师对这一系列演出进行全面的录音记录,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1963年8月,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举行演出时,一位公安局长黄赤波向钟荣推荐由郑大同老师指导学习。在短短四个月内,钟荣就学会了包括《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及《三击掌》的五部经典作品曲谱与唱腔。而这些资料,对于理解和传承京剧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自1953年至1980年代初期,即使是在文化革命期间,当李玉茹老师想要恢复上演《梅妃》,她首先想到的是拜访并请教郑大同老师。不仅如此,在李玉茹再次登门求教前,她曾被批斗过,因为她的表演涉嫌复古化,而且还因为接受过由 Zheng 大同教授授课的事实遭受攻击。但是,无论如何挑战,都无法削弱 Zheng 大同作为人品和艺术家的一面。他以诚待人,以真挚的情感支持那些追求艺术的人们,让他们获得更多知识、技巧以及灵感。
最后,但绝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1994年国家开始实施“音配像”工程,其中16部程序派歌舞伎选集,大部分都是使用Zheng 提供的声音资料。这些声音资料,不仅是对Zheng 对京剧爱好者的致敬,也是对所有参与者以及未来希望接触这种美丽艺术形式的人们的一个礼物。